名单中的行业企业要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当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重点区域明显好转,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明显进展,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27日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表示,环保部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明确具体战役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确保3年取得更大成效。专家研究表明,煤改气、煤改电方向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推下去,这是当前中国治理散煤污染最经济有效也最现实的途径。
散乱污企业治理将向全国推广有人认为,环保部组织大规模督查执法,虽然效果很好,但企业停产限产损失过大。根据这两个数据,在这两个重点区域最近5年降幅中,人努力因素占80%以上,天帮忙因素在20%以下。刘炳江说,我国初步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初步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实现重大创新,全社会环境意识有所增强。在具体措施上,有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和突破点,主攻阵地就是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
主攻方向就是着重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交通结构问题。刘炳江说,除了气候因素,在排放量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于千万吨级高位,远超环境容量,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需要削减排放50%以上,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仍呈增长态势,减排任务尤为艰巨。在统计数据方面,重点排放单位目前向多个部门同时报送多套口径不完全一致的数据,且大多数上报的数据没有经过第三方的核查从而质量无法有效保证,不同数据在各主管部门之间也缺乏共享,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所需的高质量数据需要重新收集,增加了体系运行的成本。
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碳排放控制目标统领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领域的政策,避免不同领域政策相互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试点实践表明,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资源的市场配置以及排放数据等的第三方核查等,碳排放权交易在提高企业的减碳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企业减碳方面发挥了积极和显著作用。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法律层级较低,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实施所需的相关关键规定,如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资质要求和较高额度的经济处罚等均无法设立,难以保证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其次,不同试点体系的设计存在较大差异,试点体系的运行事实上测试和比较了各种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为全国体系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提供了实践依据。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长足进步和稳步发展在国家以及试点地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充分借鉴国外相关体系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试点实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各自体系的设计工作,包括建立体系的法律基础、明确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对纳入体系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数据进行核查、确定体系的排放上限、制定配额分配方法、明确对未履行义务单位的处罚措施、建设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各个方面。各试点体系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开始正式运行,到目前已运行了3~4个完整的履约周期,对试点体系的各关键要素和各环节的设计进行了完整的测试。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包括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技术标准、宣传教育等,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是根据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能源、工业等的特点,来确定适合各自情况的政策手段。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七个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充分积累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建设和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奠定基础。首先,试点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相关特殊问题,例如电力和热力行业受到较严格管制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不能向下游自由传导、与碳交易有直接交叉影响的节能等各种政策并存,试点体系设计中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运行效果为全国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各参与方应紧密协作,努力建设高效、公平、透明的全国体系,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提高我国全国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力争为未来建立全球碳市场设立中国标准。
为统一和确保全国体系下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数据的质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发布了24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并下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参考条件》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参考指南》,为企业排放数据等信息的报送提供技术指南。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低碳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按照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一十九大要求,有效参与碳市场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实践。试点的统计数据也表明,纳入试点体系的行业和重点排放单位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的成效也远好于未纳入试点体系的行业和排放单位。这种方式违背了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初衷。
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我国已经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将其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同时承担与自身责任和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全国体系下的配额总量直接决定体系对全社会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率,而配额分配方法直接影响纳入体系重点排放单位的利益,因此两者对于全国体系的效果和政治可接受程度至关重要。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实践为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者:段茂盛,系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同时,多项大气污染防治难题被解决。在大气环境监管方面,目前已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完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覆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现深度治理。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已于去年收官。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建设散煤禁燃区,做好关停替代小锅炉与新建清洁热源项目平稳衔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
在坚决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将所有固定污染源纳入环境监管,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安装在线监控,明确无证排污和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改正时限,逾期依法一律关停。谈及环保的长效机制,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2017年,环保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工作,截至2018年2月底,28个督查组对21万个企业(点位)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3.6万个,督办突出问题2万件,极大地减轻了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五年下降近40%刘炳江援引一组数据说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优化启动标准,压实应急减排清单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力争使重污染过程缩时削峰。
对高排放车辆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严厉打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五年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0%左右。
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淘汰污染重的煤电机组,增加清洁电力供应。正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发布会上,刘炳江透露,环保部正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将明确具体战役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确保3年取得更大成效。北京市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27日,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刘炳江介绍说,今年以来2+26城市已发生四次重污染过程,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8%。将继续复制并推广强化督查积累的有益经验发布会召开当日,北京启动重污染黄色预警,这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今年以来经历的第五次重污染过程。
部分地区存在对大气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压力传导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基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环保责任不落实、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不强。强化督查正是新环保法长出的钢牙利齿,刘友宾表示,今后将继续复制并推广强化督查积累的有益经验。
在重点地区,推动加大天然气和电力供给保障力度,大幅消减煤炭终端消费总量。《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得到实现。
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470多万户。形成了覆盖区域、省、市三级空气重污染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建立六大区域预测预报中心,基本实现3天精准预报和7天潜势分析。在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提高铁路货运和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比例。在钢铁、焦化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重大工程。
2+26城市在去年一年清理整顿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余家。2017年,京津冀PM2.5比2013年下降39.6%
27日,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谈及环保的长效机制,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2017年,环保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工作,截至2018年2月底,28个督查组对21万个企业(点位)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3.6万个,督办突出问题2万件,极大地减轻了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470多万户。在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现深度治理。